专家咨询热线:
0532-88912370
当前位置:关于链科 > 公司新闻 > 链科微课堂:解密儿童偏差行为
链科微课堂:解密儿童偏差行为
2018-4-11 9:50:19 | 点击:784
 
今日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只有父母是例外,似乎被期望为天生就能胜任这一角色。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如国内外不少研究指出,父母角色是成人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一个最难处理的角色。
  首先了解一下偏差行为的界定。 
偏差行为,也可以说是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社会学家沙莲香认为:“偏差行为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虽然不同的学者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偏差行为的概念是社会学的概念,是相对于社会规范行为而言的。简言之,我们可以将偏差行为界定为背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先看下面一个例子:
五岁的娜娜第一次上幼儿园,是妈妈陪着去的,娜娜把大厅墙上的画看了一遍,大声问:“这些画画的好难看!是谁画的啊?”
  妈妈很尴尬。急忙说:“这是别的小朋友画的。画的很棒啊!你为什么说不好呢?”
  老师听到了娜娜说的话,她明白娜娜的话的意思。微笑着说:“在这里你不需要画很漂亮的画。你可以画很坏的画,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娜娜的小脸上出现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他话里隐藏着的问题:“要是一个孩子作不好功课的话,会不会挨骂?”
  随后,娜娜拿起一辆坏了的玩具救护车,很有正义感的问:“是谁把救护车弄坏了?”妈妈回答说:“你为什么想知道谁弄坏了这辆救护车?跟你有什么关系吗?在这儿的人你除了我一个也不认识。”
  其实,娜娜并不是真的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车。他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后,得到了什么结果。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回答说:“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曾发生过。”
  娜娜似乎满意了,他得到了需要的数据。这些资料编织在一起,变成了他内心所要的答案:“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把一幅画 画得很难看、把一件玩具给弄坏了,他们也不会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儿会很安全。”于是,他开心地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过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生活了。
  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他们的话往往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的,得经过一道“译码”的手续,才能懂他的真意。而孩子的每一个行动也都有其目的。在出生后不久,他就学到某些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也发现某些行为不能达到目的,于是成功达到目的的行为保留了下来;那些无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就被淘汰了。心理学家称这种形式的学习为“鼓励”或“增强”。而其行为的背后动机,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为此他们常会不惜一切的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所有的偏差行为都是孩子们为了要确知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错误结果,成人却往往不能了解他们这些行为的意义而做出一些可能增强他们行为目的的反应,为了要有效的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做父母的应该要清楚孩子们可能产生那些类型的偏差行为及其隐含的目的,而且所隐含的行为目的可能不只一个。
  一般而言,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偏差行为目的有四个: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一)获得注意
大多数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性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儿时期,其行为发展刚刚开始,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的达到目的,那么这个具有合理性的行为就会保存下来;如果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潜意识中他告诉自己:“既然建设性的行为无效,何不来个破坏性的行为试试看?”真碰到如此情形,父母亲一定得了解他们这种行为不过是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而已。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争取权力
寻求权威的孩子们只有在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大时,才感到重要。这样的孩子只想为所欲为,通常他们内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如果这种行为被父母权威成功压制,却也赔上了亲子关系。
(三)报复  
  通常权力竞争越演越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了。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被别人仇视,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如果报复的斗争在亲子之间持续不断,孩子就会感受到完全的失败,他们可能放弃或为不当的行为寻找借口。
(四)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他的自我概念逐渐变坏,于是他放弃一切有建设性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藉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责罚的机会。但相对的这样可能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轻视,父母逐渐感到失望,自己也感到极度的不平衡,甚至因此结识不良玩伴,逐渐发展不良行为,尽量在“坏”的社会里求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恶性循环。假如父母及老师在孩子开始有如此迹象时,未做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他增强的作用,让他更觉得自己是无药可救的,孩子越显得无助,也就更为自暴自弃,这时再想挽救他,为时已晚了。
  就上述所言,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动机。不同的孩子可能采取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内心相同的目的。然而,孩子的行为目的会有变化,如幼儿时期大多的行为目的是获得注意,且开始呈现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之后,孩子获得注意和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持续,儿童阶段可能开始有报复和自暴自弃的行为目的;到了青少年时期,后二者行为目的更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对这种行为目的的变化和辨认,我们不得不多加留意。   
 
作者:刘婷婷
编辑: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