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微课我们了解了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
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往往是沮丧的,他们不相信能够以有用的方式和别人一起得到归属,所以他们使用不良行为引人注意。而任何父母可以运用简单的技术,发现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即观察自己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感受和反应以及观察孩子对于我们想矫正其不良行为时的行动有何反应,这也会让我们察觉他的后续行为。
切记,要训练自己对不良行为后果的观察能力,而不要只注意不良行为的本身,因为不良行为的结果才显露行为的目的。一旦我们发现了他们的目的,我们就有办法居于重新开始指导孩子的地位。
在父母对孩子行为有所反应前,首先得检查自己的情绪反应,确认孩子的行为目的,再把握原则作有效的处理。
(一)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很困扰、苦恼和厌烦,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想获得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原则为:
孩子用不当的方法企图获得注意力时,请父母忽视他,不要给他注意力,即避免造成负面的增强。而孩子只要在出现每一个良好行为(自愿的行为)时,都应该得到鼓励,表示“我注意到你的行为了”。直到正向行为变成习惯,则可以改为偶然的增强。换句话说,父母给予注意的适当方法,是在孩子没有期望得到注意时给予注意;主要的是把重点放在“给予”,而不是“获得”。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会逐渐增多,不良的行为则会渐渐消失。
(二)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没面子、下不了台、权威受到威胁,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争取权力。其处理原则为:
发现孩子在跟父母争取权力时,父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怒气,可以离开现场,避免自己也陷入权立斗争中,让孩子个人去承受不良行为的后果,而后父母再找机会从旁支持、协助,提供意见与建议来争取孩子的合作。
(三)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痛心、伤心,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报复。其处理原则为:
面对孩子的报复行为出现时,父母要先照顾自己,尽量让自己不要过份伤心难过,整理思绪等待机会,千万不要以牙还牙,且要保持冷静、善意与耐心,避免责罚和反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后,再重新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感觉到被爱。
(四)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失望、束手无策、甚至想放弃,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其处理原则为:
表现出不适应或能力不足的孩子是极其沮丧的,他们放弃了继续努力以求成功的希望。此时周围的成人就更不该放弃,不但要完全停止所有的批评,而且要注意孩子的能力和长处,用最大的爱心、耐心和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每一分努力改进,给予鼓励,即使是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也不可轻视。必要时也可寻求心理辅导机构或精神医学单位的协助。请多一点耐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孩子!
作者:刘婷婷
编辑:于海英